首页 > 滚动> 正文

最新资讯:预定利率下调洗牌产品布局 分红险成新赛道

2025-10-10 07:59:46来源:新浪网

产品结构从以固定收益为主的传统险种,加速向“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分红险转型。其实,近年来保险机构推出的年金险、终身寿险等产品就在相继加入分红模式,聚焦浮动收益产品的开发与落地。“分红险的浮动收益机制可

保险行业迎来产品转型关键期。10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梳理发现,9月上新的分红险占人寿保险产品数量的超四成,共110款。就整个前三季度而言,新推出的分红险产品总量同样占比四成左右。人身险公司产品研发的侧重,与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不无关联,9月1日,人身险预定利率再度下调,正式挥别2.5%。

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推进分红险业务转型,正在产生哪些影响?保险客户对于分红险的接受度如何?


(资料图片)

产品切换进行时

10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人身保险产品信息库发现,9月,行业新增271款人寿保险产品,其中9月1日单日上新超百款,为117款。

当下人身险市场中哪类产品正在被力推?保险公司的动作正在揭晓答案。9月上新的人寿保险中,分红险占比达40.74%,共110款。根据保险公司前三季度新推出的千余款人寿保险产品来看,分红险产品同样占比四成左右。8、9月两个月间共推出分红险产品达191款,远高于6、7月合计的45款。

这背后是今年9月1日起,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正式进入“2.0%时代”。

预定利率迎来又一次大调整,意味着保险公司需根据市场变化快速更新产品。面对人身险预定利率下调带来的产品切换压力,保险行业正加速向分红险转型,以应对低利率环境下的市场挑战。“我们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新华保险总裁龚兴峰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这样描述公司的分红险转型。

事实上,这已成为整个保险行业的共同选择,各家保险公司纷纷加码布局分红险市场。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分红险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今年上半年市场表现来看,整个行业确实都在向分红险方向转型。对于中国平安而言,今年上半年分红险已占据新单价值的40%。

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将上一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客户的人寿保险。在北京劭和明地律师事务所保险律师李超看来,受到预定利率下调的影响,人身险公司新产品中分红险占比显著提升。产品结构从以固定收益为主的传统险种,加速向“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分红险转型。

其实,近年来保险机构推出的年金险、终身寿险等产品就在相继加入分红模式,聚焦浮动收益产品的开发与落地。“分红险的浮动收益机制可缓解利差损风险,帮助保险公司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短期可能因产品收益下调导致保费收入增速放缓,但长期看,分红险占比提升有望推动行业从规模导向转向高质量发展。”李超补充表示。

从监管端看,预定利率下调直接压缩了传统储蓄型保险的收益空间,而分红险通过“低保证利率+高分红潜力”的结构设计,既能满足监管降成本要求,又为客户保留收益弹性。市场端,在存款利率下行、资管新规打破刚兑的宏观环境下,消费者对“保本+增值”的需求激增,分红险恰好契合这一心理预期。从保险公司经营视角,分红险的浮动收益与投资收益挂钩,能有效缓解利差损风险,提升资产端配置灵活性。

市场转热仍需过程

一般而言,预定利率下调带来的最直观影响便是,包括增额终身寿险在内的传统储蓄型产品会因利率下调逐渐失去竞争力,倒逼保险公司转向开发“低保底+高浮动”的分红型及万能型产品。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分红险产品设计更加复杂,理解和销售难度也更大,短期内面临销售瓶颈。“客户对分红险的认知和接受度呈现‘初步升温但整体偏冷’的特点,由于历史上一些分红险的分红水平曾经难以达到产品宣传时的预期,加之2023—2024年因投资收益低迷,部分产品分红实现率不高,导致客户对非保证收益持观望态度。传统险客户偏好固定收益,对浮动收益需要适应过程。”李超如是表示。

不仅如此,新建立的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对投保人也将带来保费价格上升、固定收益类产品(如普通型寿险、年金险等)的收益率或降低等影响。

虽然投保人往往会将当前产品与过往同类产品进行对比,保费差价会引发心理落差,但整体而言,保险产品与其他金融产品相比,仍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在李超看来,与定期存款相比,分红险提供保障功能+长期复利增值,而存款仅具储蓄功能且利率持续下行。与银行理财产品相比,分红险有保证利益,而净值型理财无保底,且分红险可共享保险公司投资盈余。

与传统保险相比,分红险潜在收益更高,通过红利实现率披露增强透明度。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购买分红险需“货比三家”。对消费者而言,分红险在低利率环境下提供了保障与增值的平衡选择,但需理性评估产品风险与自身需求。李超认为,消费者购买分红险,需要关注保险公司实力,优先选择投资能力稳健、偿付能力充足的公司。同时还需要理解产品特性,分红险适合长期持有,短期退保可能损失本金,且红利部分并非保证的。消费者虽然可以通过红利实现率来评估保险公司兑现能力,但也要清楚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收入稳定、有长期养老或教育规划的人群更适合配置分红保险;而短期需大额开支的家庭应谨慎选择。

“保险公司提升分红险的竞争力,归根结底需要持续提升产品的实际收益。”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这需要保险公司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同时,保险公司也应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以适当方式公布产品的实际收益率,降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性。

关键词: 分红 产品 利率 收益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