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成长亢奋中的周期阵痛 今日看点

2023-04-30 12:43:57来源:Mr蒋静的资本圈

今年,新能源在资本市场表现虐人。这一刻本应更早,只是因为其他流量主题接班太晚,让新能源在资本市场坚守

今年,新能源在资本市场表现虐人。

这一刻本应更早,只是因为其他流量主题接班太晚,让新能源在资本市场坚守太久,估值高企,超长待机,如今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只有这样才能蓄积能量,重构行业秩序,谋划下一轮机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是,过程比较揪心。

很多人不禁对新能源当前的局势和未来的趋势,充满了顾虑甚至怀疑,尤其是面对局部环节的糟糕表现。

我想,无论是产业,还是投资,都应该从全局性、全周期来加以审视,而不应局限于某个时刻,也不应局限于某个角度,这样才可以让视角更加清晰,形势更加明朗,决策也就变得更加简单。

01

历史规律:总是跌宕前行

新能源行业,算是周期达人。

无论光伏,还是锂电,甚至新能源汽车,行业老人们都经历了若干周期,很多人被周期虐打了好几次,遍体鳞伤,岁月摧残的痕迹清晰可见。

以锂电行业为例,历经多个周期。

2010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试点发端是锂电行业第一个景气高峰,但由于政策跟进乏力,2012-2014年锂电行业迎来第一次低谷,行业进入发展迷茫期。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刺激是锂电行业第二个景气高峰,但随着补贴政策退坡及补贴延迟发放,行业普遍性资金不足,哀鸿遍野,2018-2019年锂电行业进入至暗时刻。

2020年开始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和储能行业发端则是锂电行业第三个周期的开始,需求与供给共振,资本凶猛,锂电行业迎来高光时刻,并持续至今。

锂电行业历经上述三轮周期,既有政策因素,也有需求因素;既有普遍规律,也有个性因素。

光伏行业就更不用说了,几经沉浮。

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新势力已然九死一生。

而近年开始蓬勃发展的储能,正在意气风发,满面春风,那是还未经历周期淬炼,但亲兄弟动力电池在2018-2019年前后的伤痛并未褪去,不知道是否会给储能带来一些启示。

新能源发展史,就是一部周期跌宕史。

02

本轮周期的扰动因素是?

很多人认为,新能源已然是成长性行业。

在他们眼里,新能源过去的周期波动,是补贴造成的。如今,新能源进入平价时代,不再依赖补贴,无论是光伏风电,还是锂电、新能源汽车,甚至是储能。没有补贴这个扰动因素,新能源行业进入市场化驱动阶段,也具备了成长性的前提。

但是,周期的定义并非如此简单。

从产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本公众号把一直把当前新能源行业的形势概括为“需求端星辰大海,供给端群雄逐鹿”。

当年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是需求端的补贴影响,如今政策因素随着补贴政策退出而不再敏感,需求端已然明朗,但供给端群雄逐鹿,惨烈程度有增不减。产能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失衡,是任何产业摆脱不了周期魔咒的根源,成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变数,产能过剩以及背后的债务负担,则是周期跌宕的主要驱动因素。

产业周期跟宏观周期类似,“杠杆”或者“债务”或者“产能”都是周期波动的重要来源。没有杠杆,就没有周期;杠杆越大,周期波动幅度越大。

毫无疑问,这一轮新能源产业的周期波动,随着资本涌入、产能供需结构的变化而显现,部分领域的产能供给增速已经远远超过需求增速,而部分领域比如锂电行业的产能增速超过下游需求增速而正在加剧供给过剩的矛盾。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宣称规划产能5083.1GWh,2022年底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已建成935.8GWh产线,其中,国内主流电池企业的现有有效产能为517.5GW,产能整体表现为结构性过剩,低端产能闲置、高端产能供不应求。

所以,我们要紧紧盯住任何一个细分行业,任何一个细分环节的产能供需变化,产能供需结构的失衡,尤其是背后债务危机的显露,将成为这一轮周期跌宕的主要表现。

03

本轮周期应该把握什么?

周期已至,那什么值得关注和把握?

如果说供给端的产能因素是这一轮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那么围绕产能供需结构来观察和应对这一轮周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毫无疑问,能够应对产能过剩的供给方,将成为这一轮周期迭代的幸存者甚至胜利者。反之,在产能过剩中失去竞争力甚至爆发债务危机的供给方,将成为这一轮周期的牺牲品。

那么,关键因素或者关键指标什么?

在双碳大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端没有太大扰动,市场规模会不断攀升,市场份额尤其是优质客户或优质份额就成为竞争优势的直接表现。

市场份额将是周期大战的胜负指标。

为此,那么能够坐拥尤其是能保持市场份额,甚至在周期跌宕过程中还能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始终值得关注,他们终将分享行业长期发展的红利。

而且,市场份额还是行业竞争力及资本市场估值的重要指标。站在资本的角度,财务数据只是表象,但市场份额尤其优质客户则是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体现,可信度更高,通俗易懂。

更进一步,哪些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可以获得更多优势?研发、技术及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市场、品牌和渠道的先发优势,都是获取及并保持市场份额的关键竞争力,而毛利率则是这些竞争力的可观察指标,需要密切跟踪。

与此同时,还要关注某些市场及其空间是否还存在,由于技术迭代或者上下游一体化,亦或新技术进展不达预期,导致某些市场不复存在或者市场空间不升反降。如果市场都没有了,就更没市场份额可言了,这个在内卷不息的新能源行业尤其需要重视。

在周期向上的时候,往往是“资本为王”或者“产能为王”,但在周期向下的时候,就应该回归本源,更加关注基本竞争力,并最终“市场为王”。

关键词:

责任编辑:hnm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