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新能源前景无限,多能并举统筹发力能源饭碗端得牢

2023-01-05 10:02:11来源:中国能源报

2022年,以“火水核”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价值格外突显,“风光”新能源发展稳步向前,“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路径逐渐明晰。2023年,“水火核”

2022年,以“火水核”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价值格外突显,“风光”新能源发展稳步向前,“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路径逐渐明晰。2023年,“水火核”兜底保供和系统调节作用无可替代;在推进“双碳”战略的进程中,持续扩大清洁供给,新能源前景无限。

▲图为白鹤滩水电站/人民图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回首2022年,面对重重挑战,以“火水核”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价值格外突显,“风光”新能源发展稳步向前,“先立后破”的能源转型路径逐渐明晰。其中,煤电投资回暖,“三改联动”按下“快进键”,发挥出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作用;包括大型常规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项目在内的水电项目建设、投产大提速,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复苏,迎来十余年核准项目和新建项目最多的一年;新能源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新增发电装机中占比近八成。

面向2023年,在我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背景下,“水火核”兜底保供和系统调节作用无可替代;在推进“双碳”战略的进程中,持续扩大清洁供给,新能源前景无限。

火电:投资回暖 清洁转型提速

2022年,受燃料供应、极端气温等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影响,部分省区出现电力能源紧缺,甚至拉闸限电的情况,重新引发市场对煤电重要性的认识。国家能源政策明确“先立后破”,强调能源安全与有序替代。煤电投资出现回暖,煤电建设重新提速。

北大能源研究院近日发布的《加速推动中国典型五省的煤电转型和优化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1—11月,国内新核准煤电项目装机总量达6524万千瓦,是2021年核准总量的3倍。其中,第三季度核准装机量最高,达2414万千瓦。

以占比不到五成的装机,贡献了约六成的电量,支撑了超七成的高峰负荷需求——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煤电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担当能源电力保供的主力。2022年8月,电规总院发布的《未来三年电力供需形势分析》提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进煤电建设,保障未来三年1.4亿千瓦煤电按期投产。业内人士认为,在当前极端天气频发、电力供应紧张情况明显增多的背景下,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难度增大,煤电审批规模有望在上述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增大。

煤电既要兜底保供,又要不断提升清洁高效发展水平。“双碳”目标下,我国提出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根据相关规划,“十四五”期间煤电节能降碳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供热改造规模力争达到5000万千瓦、灵活性改造完成2亿千瓦。但从具体落实情况来看,2022年煤电企业仍未走出高煤价阴霾,“三改联动”投资能力不足。

展望2023年,保障供应、转型发展仍是煤电行业主基调。中金研究报告预计,国内煤炭供需维持紧平衡,阶段性紧张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煤价中枢或略回落,但仍将处于高位。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煤电将由提供基荷电量向提供系统调节能力和安全保障的角色转变,要充分发挥存量资产价值,提升新功能,拓展新模式,以高效超超临界技术和更低的污染排放技术为主攻方向,走出一条清洁高效转型发展之路。

水电:建设提速 开启多能互补新模式

在“双碳”目标下,基于技术成熟、运行灵活、清洁低碳,水电项目建设、投产大提速,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回顾2022年,水电行业建设热火朝天,硕果累累:装机规模全球第二大水电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全部投产发电,我国在长江之上全面建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西藏首个百万千瓦级水电站——苏洼龙水电站正式投产发电;我国第一高土石坝水电站、海拔最高的百万千瓦级水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乌东德水电站枢纽工程也通过竣工安全鉴定……

不仅水电建设提速,地方和央企也致力于推动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打造“风光水”清洁能源基地。2022年,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水光互补一期项目——柯拉光伏电站正式开工建设。金沙江上游大型水光互补能源基地、开都河流域“水光储蓄一体化”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均现雏形。澜沧江上游、黄河上游等区域清洁能源基地也已纳入规划。

常规水电之外,抽水蓄能也迎来高速发展。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总规模较“十三五”翻一番,达到6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达到1.2亿千瓦左右。仅2022年,全国核准抽水蓄能项目52个,装机量6400万千瓦,涉及19个省。“十四五”期间,我国还将核准抽水蓄能项目219个,总投资1.6万亿元。据了解,目前绝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预可研工作,具备核准条件。

“与发达国家的水电开发程度相比,我国水电至少还有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咨询专家张博庭进一步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水电行业将迎来发展拐点,即从大规模建设转向流域治理,更好地服务于防洪、供水、生态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

核电:稳步复苏 综合利用渐入佳境

继2008年核准14台机组后,中国核电迎来核准机组数量和新建机组最多的一年。2022年,我国有5个新项目、总计10台核电新机组获得核准。其中,华龙一号和CAP1000实现批量化项目核准和开建,包括三门核电二期、海阳核电二期、廉江核电一期、陆丰核电5、6号机组、漳州核电二期均是采用三代核电技术。

核能综合利用将为我国能源体系的清洁低碳转型提供重要驱动力,并且已进入多地实践、多元化利用的加速期。在山东海阳、浙江海盐一北一南两个核能供暖项目已投产的基础上,2022年11月,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辽宁红沿河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规划供暖面积24.24万平方米,最大供热负荷为12.77兆瓦,每年将减少标煤消耗5726吨,减排二氧化碳1.41万吨,惠及当地近2万居民。

核能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代表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投产,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新一代“人造太阳”(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我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实现初始满功率运行,向商运冲刺“最后一公里”;国家核设施退役治理领域规划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平台——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主体工程建设的首个重大设备、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硬岩掘进机研制完成,为高质量建成世界一流地下实验室提供了技术装备解决方案……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商运核电机组共53台,总装机5559.47万千瓦,机组数量及装机容量均列世界第三;已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共23台,总装机约2539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快扩大装机规模,保持每年6—8台核电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包括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在内重大项目预计从2023年开始有序建成投运。

“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有望达到10%左右;到2060年,核能发电量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0%左右。”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张廷克进一步指出,通过开展综合利用,核能还将在供热、制冷、工业用汽、制氢、海水淡化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提供更加多元的解决方案。

油气:挖潜增产 创新提效保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油气总产量在十年间增产超过23%,全国天然气管网规模达到11.6万千米,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实现从300米深水向1500米超深水的历史性跨越……

深层挖潜油气产量增至3.65亿吨油当量。在油气开发方面,我国抓住老油田硬稳定、新阵地快建产两条主线,大庆、胜利等东部油田产量总体稳定,继续创造老油田开发新纪录。“川渝气大庆”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建设顺利推动,助推国内天然气持续快速上产。非常规油气成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组成,已实现页岩油开发快速推进、页岩气继续大幅增产的良好局面。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等先进技术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非常规油气“卡脖子”技术装备国产化和工业化应用的突破。以渤海油田为代表的新阵地加快上产,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由陆地加快向海洋发展的重要标志。

集约输送管网具备尖峰保供能力。作为油气产业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管网肩负着资源传输的重要任务。油气行业持续加快管道和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步伐,管网“血脉”愈加畅通,“全国一张网”布局日趋完善。油气行业做好跨境基础设施联通工作,促进国际间能源合作,在更广阔范围内调配资源。我国已逐步建成并持续巩固西北、东北、西南及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不断完善稳定多元的能源进口体系,进口来源涵盖全球各主要油气资源国和出口国。

新能源:蹄疾步稳 装机消纳持续向好

回顾2022年,新能源领域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装机规模和发电量稳步扩大。

2022年前三季度,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9036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8.8%。其中,风电新增1924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526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262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新增装机的16.8%、45.8%和2.3%。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达到3.4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3.58亿千瓦。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持续保持高利用率水平。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达96.5%,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达98.2%。

2022年,我国积极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目前第一批9500万千瓦基地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第二批项目清单已经印发并正在抓紧推进前期工作,第三批基地项目正处于组织谋划之中。狠抓“大基地”的同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稳步推行,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储能产业布局加快,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场景不断涌现,氢能“能源属性”定位明晰,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示范运行……

绿色发展,动能澎湃。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确保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各地持续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打造新能源发展高地。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市区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的风光装机规划。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显示,其中26个省市区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将超4.06亿千瓦,这意味着未来4年将新增3.55亿千瓦。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表示,面向2023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要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就要统筹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和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加快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同时发挥好煤炭、煤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的先进煤电。

关键词: 生物质发电 可再生能源

责任编辑:hnmd004